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中国大陆科钻施工期间的国内外科技交流活动
1.国际科技交流活动。
2001年8月4~5日,在施工现场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学术报告会,10多名来自德国、美国、波兰和俄罗斯的外国专家出席了为期两天的会议。
2001年10月5日,在德国波茨坦的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召开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理事会,我国理事会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通报和讨论了一年的工作进展,ICDP支持的主要项目的进展、经费等。
2001年7月30日—8月8日,现场指挥部派员赴德国就绳索取心钻杆与绳索取心钻具加工技术细节与德方加工制造厂家商谈,还完成了顶驱系统引进技术细节商谈。完成了垂钻系统引进的技术经济对比工作。
2002年5月25日,中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合作研究项目启动。美籍华人地质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4人来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现场指挥部开展合作研究。2002年9月16~18日,由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学与技术部主办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连云港地区进行了会前考察。来自德国、英国、奥地利、中国台湾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地质专家参加了考察活动。
2002年11月20日,加拿大海洋地质学家罗宾逊教授来工程现场访问,听取了钻井、测井、岩心编录、流体和气体分析以及岩石物理性实验室的情况介绍,并展开了讨论。罗宾逊应邀作了“通过科学钻探研究洋壳及蛇绿岩”的专题报告。
2003年10月1~2日,俄罗斯科学院专家Elena Koustantinovskaya博士参观了现场各个实验室和井场。总地质师杨经绥和Elena博士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新进展》和《大地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模型》的报告。
2003年11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署地质调查组李晓池教授一行六人对工程现场进行了参观访问。
2005年3月30日至4月1日,ICDP在德国波茨坦的德国地学研究中心举办了“大陆科学钻探1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有世界200多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陨石撞击构造”、“地球生物圈与早期生命”、“火山系统与热机制”、“地幔柱与裂谷”、“活动构造”、“碰撞带与汇聚板块边缘”和“自然资源”等8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包括成果交流、项目执行情况的介绍,对今后研究目标的设想。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组团出席了会议,在会卜展示了CCSD从钻探技术到科学研究多方面的新进展和取得的新成果,其成功的钻探。
2.国内科技交流活动。
2001~2004年期间,科钻中心先后多次邀请专家、专题组与指挥部技术人员共同交流探讨取心钻具、防斜纠斜、顶驱安装与钻机的配套改造、垂钻系统的引进、螺杆马达液动锤绳索取心“三合一取心钻具”的研制、浅孔试验台架的建造、绳索取心钻杆的修复、涡轮钻具的研制、连续造斜器的研究、主孔钻进问题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咨询。
2002年、2003年7月,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先后两次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及超高压变质作用科研成果交流会,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和总结,与会人员对会议展示的大量的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某些领域的新发现及新见解得到普遍关注。
2002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行到达工程现场指挥部,听取了现场指挥部的工作汇报,参观了井场和实验室。
2002年10月10日,在工程现场召开了“科钻一井主孔取心钻进开钻仪式暨钻探技术成果报告会”,100多名来自全国的科钻中心钻探工程顾问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钻探技术专家参加了会议,20多位专家先后在会上总结、交流了先导孔和主孔钻探技术成果。
2003年3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来工程现场指挥部参观考察,听取了现场指挥部关于工程施工技术和地学研究进展的工作报告,详细地参观考察了钻探工程井场、岩石构造实验室、岩石物性实验室、信息中心、测井监督和技术室、岩心库等。
2004年11月4~9日,在上海举办第六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同时举办中国重大工程成就展暨论坛。科钻中心参展团出席了4口的开幕式,在5日的论坛会上做了题为“探索地球奥秘,追求持续发展”的报告。科钻中心经两个多月的筹备,圆满地完成了参展任务,并获得了特别参展奖和优秀组织奖。
2004年11月6日,1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来现场参观指导。a
2001年8月4~5日,在施工现场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学术报告会,10多名来自德国、美国、波兰和俄罗斯的外国专家出席了为期两天的会议。
2001年10月5日,在德国波茨坦的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召开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理事会,我国理事会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通报和讨论了一年的工作进展,ICDP支持的主要项目的进展、经费等。
2001年7月30日—8月8日,现场指挥部派员赴德国就绳索取心钻杆与绳索取心钻具加工技术细节与德方加工制造厂家商谈,还完成了顶驱系统引进技术细节商谈。完成了垂钻系统引进的技术经济对比工作。
2002年5月25日,中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合作研究项目启动。美籍华人地质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4人来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现场指挥部开展合作研究。2002年9月16~18日,由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学与技术部主办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连云港地区进行了会前考察。来自德国、英国、奥地利、中国台湾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地质专家参加了考察活动。
2002年11月20日,加拿大海洋地质学家罗宾逊教授来工程现场访问,听取了钻井、测井、岩心编录、流体和气体分析以及岩石物理性实验室的情况介绍,并展开了讨论。罗宾逊应邀作了“通过科学钻探研究洋壳及蛇绿岩”的专题报告。
2003年10月1~2日,俄罗斯科学院专家Elena Koustantinovskaya博士参观了现场各个实验室和井场。总地质师杨经绥和Elena博士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新进展》和《大地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模型》的报告。
2003年11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署地质调查组李晓池教授一行六人对工程现场进行了参观访问。
2005年3月30日至4月1日,ICDP在德国波茨坦的德国地学研究中心举办了“大陆科学钻探1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有世界200多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陨石撞击构造”、“地球生物圈与早期生命”、“火山系统与热机制”、“地幔柱与裂谷”、“活动构造”、“碰撞带与汇聚板块边缘”和“自然资源”等8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包括成果交流、项目执行情况的介绍,对今后研究目标的设想。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组团出席了会议,在会卜展示了CCSD从钻探技术到科学研究多方面的新进展和取得的新成果,其成功的钻探。
2.国内科技交流活动。
2001~2004年期间,科钻中心先后多次邀请专家、专题组与指挥部技术人员共同交流探讨取心钻具、防斜纠斜、顶驱安装与钻机的配套改造、垂钻系统的引进、螺杆马达液动锤绳索取心“三合一取心钻具”的研制、浅孔试验台架的建造、绳索取心钻杆的修复、涡轮钻具的研制、连续造斜器的研究、主孔钻进问题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咨询。
2002年、2003年7月,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先后两次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及超高压变质作用科研成果交流会,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和总结,与会人员对会议展示的大量的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某些领域的新发现及新见解得到普遍关注。
2002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行到达工程现场指挥部,听取了现场指挥部的工作汇报,参观了井场和实验室。
2002年10月10日,在工程现场召开了“科钻一井主孔取心钻进开钻仪式暨钻探技术成果报告会”,100多名来自全国的科钻中心钻探工程顾问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钻探技术专家参加了会议,20多位专家先后在会上总结、交流了先导孔和主孔钻探技术成果。
2003年3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来工程现场指挥部参观考察,听取了现场指挥部关于工程施工技术和地学研究进展的工作报告,详细地参观考察了钻探工程井场、岩石构造实验室、岩石物性实验室、信息中心、测井监督和技术室、岩心库等。
2004年11月4~9日,在上海举办第六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同时举办中国重大工程成就展暨论坛。科钻中心参展团出席了4口的开幕式,在5日的论坛会上做了题为“探索地球奥秘,追求持续发展”的报告。科钻中心经两个多月的筹备,圆满地完成了参展任务,并获得了特别参展奖和优秀组织奖。
2004年11月6日,1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来现场参观指导。a
上一篇 > 中国大陆科钻工程筹备阶段
下一篇 > 中国大陆科钻工程后期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及工程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