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钻探工艺

古代地质思想的萌芽

  生活在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因生活需要使用打制石器,这类石器大部分是从河床中捡来的砾石打制而成的,是一些质地坚硬的岩石和矿物,有细砂岩、石灰岩、火成岩、石英及少量的燧石、水晶等。距今约2万年的山顶洞人在殉葬时,尸体周围撒有赭石(赤铁矿)粉末,可见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已对矿物、岩石的简单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a),人们认识的矿物、岩石逐渐增多,碧玉、玛瑙、高岭土相继被利用,出现彩陶器。

  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代中国进入青铜器的鼎盛时代。1929年秋在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盘庚迁殷时的都城)时,除出土了大量铜器外,还发现一块质量为18. 8kg的孔雀石,可见当时人们对铜器原料的需求,因自然铜日益减少雨转向以孔雀石为原料。193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司母戊鼎”,质量为827kg,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文化佳品。据分析,其成分分别为:Cu84.77%、Snll.64%、Pb2.77%。从其成分配比反映出对金属矿物知识的掌握来说,在世界科技史上堪称出类拔萃。

  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一前3世纪)冶铁址已相当发达,铁器的制造与使用已非常普追,春秋末年成书的《山海经》中记述了金属矿物共14种,产地170多处。书中还记载过磁石、石湟(煤)及山岳的分布、走向,河流的源头.流向等。随着冶妖生产的发展,人竹开始使甩煤这种新燃料。因为炼铁要有1100℃以上的熔化温度,植物燃料很难达到。从西汉炼铁遗址看,如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冶铁工地遗址发掘中发现了煤块、煤渣、煤饼,在山东平陵冶铁遗址发现了煤,都证明炼铁已采用煤。

  《管子·地数篇》说:“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者,其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此山之见荣者也。”可见古人对有关矿物伴生规律的认识已相当科学了。

  1974年,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掘出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座古铜矿井。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矿井,东西长2km,宽lkm;井中残留有矿井支架,有竖井、斜井、斜巷、平巷。古人已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巷道支护等技术,反映当时采矿技术已相当发达。铜  绿山是个富集铜矿,近地表主要矿石矿物有孑L雀石、自然铜、赤铜矿,色彩鲜明,容易发现与采选。从遗址看,当时选择断层接触带中矿体富集、品位高的地段开采,反映出当时先进的矿山地质与采矿知识水平。

  大约在公元前250年,西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了蜀人利用天然气熬煮地下盐卤,制作食盐的事实。

  东西方古代帝王为寻求长生不老,炼丹求仙。虽然主观上愚昧唯心,但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对矿物成分、性质的了解。

  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药用矿物达267种,并记述了金属及化合物的产地、色泽、鉴别等。

  人类在寻求地球的矿产资源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地质学的萌芽。从早期炼钢、冶铁、熬盐,到对铅、麓、金及宝石的需求,人类关于矿物及矿床学的知识日益丰富。

  关于河曲规律性古.人也有卓越的认识,‘山海经'中写刭-河,百里一曲,千里一大曲一。

  《管子·度地篇》对河曲有一段精辟记述:“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行则伤人。”这是说,河水流到河弯处就形成回流,回流聚集,水势高涨,水就推向前去;如果前方河床平缓,水就缓缓流去;如果前方河床坡度大,河水就湍急奔泻,流水会翻腾激荡,水流会偏转、.打旋;当水流速度降低,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会造成河道淤塞,河水只得另找出路,冲决河岸,泛滥成灾。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地质作用,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很大,因此人类对地震十分关切。中国关于地震最早的记载是《竹书纪年》上载的“夏帝发七年,陡泰山震”,记载的是公元前1831年,有个名叫“发”的帝王即位第七年登临泰山时,该处发生了地震。古人不但记录地震,而且力求预报地震。早在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公元78-139)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震仪——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农历二月初三,准确测得陇西地震。

  关于山川地貌、海陆变迁,古人也有一些真知灼见。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这部巨著中,对浙东雁荡山的陡峻地形成因进行了分析,他说:“原其理,当是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明确判定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对于太行山山崖中带状分布的螺蚌壳与卵石,他说:“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滨海,今距东海已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流所湮耳。”大陆,指华北平原;浊流指挟泥沙的河流,此处,指黄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沈括根据海贝壳化石推断太行山麓曾经是滨海,现今大海已后退千里,整个华北平原是由许多河流所挟带泥沙淤积而成。关于化石,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泽州人家川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解;久之,见其不动,试扑之,乃石也。……鳞早如生物,盖蛇蜃作如石蟹之类化。”说化石是生物所化,完全正确。

  在西方,人们对地球的了解与古代中国一样也在不断深入。古希腊人地质思辨能力很强,爱利亚(唯心)哲学学派创始人克色诺芬尼(Xenophanes,公元前614)就提出了海陆变迁的思想。他认为,离海岸很远的内陆甚至高山之颠发现有海贝壳,就是海陆变迁的证据。狄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公元前371-285)认为,鱼化石或是由残留在地内的鱼卵变来,或是从江、河、湖、海进入地下河道觅食的鱼变成的。他还写了一本《论石头,书中记载了16种矿物、岩石,此书代表了古希腊人的岩石学、矿物学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