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温泉钻井技术
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及其现代启示
摘 要:温泉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观光、沐浴、保健等休闲娱乐活动。研究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对现代温泉旅游开发、游览活动和旅游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梳理相关温泉史料的基础上,对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形式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包括单体与组合 2 种类型。温泉单体景观由泉源、汤涌、汤色、温泉生物等要素组成,属小尺度景观单元;组合景观是以温泉水体为核心和纽带,使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与景观之间,通过穿插、渗透、映衬等形成复杂的组合关系。古代一些独特的温泉景观已成为地方名胜,与其他地方名胜形成“八景、十景、十二景”等地域组景,且以“八景”为主,均为四字句组景,并具温泉景观的观感艺术化、突显温泉景观的自然美的特点。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借鉴作用体现在温泉景区形象塑造、设施建造、活动内容设计、对外宣传等方面。
关键词: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单体景观;温泉打井
组合景观旅游景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景色和文化事象,以及两者的综合体。旅游景观作为人们游赏的主要对象,其形态与内涵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兴致,关系到旅游活动的质量。温泉旅游以健康养生为特色,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正在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热点。我国利用与开发温泉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温(热)泉就已广泛被用于治疗疾患、保健和旅游休闲。至宋代,许多著名温泉已辟为重要的旅游景点。目前,国内温泉旅游研究领域已经初具模样,成为旅游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子域。
较为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温泉旅游情况很少有学者关注。目前所见,仅龚胜生论述了宋代以前矿泉(主要是温泉)在旅游方面的开发利用;赵青霞等分析了历史上山西的温泉景观。对旅游现象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重要的第一步。温泉景观是温泉开发的基石和支撑,是温泉旅游意义增值的重要源泉。基于此,文章在梳理相关温泉史料的基础上,拟对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构成、特点及其对现代温泉旅游的启示作逐一探析,以期对当今温泉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1 中国古代温泉单体景观。
旅游景观的构成有域、形、色、质4个基本要素。
温泉旅游单体景观是由泉源、汤涌、汤色、温泉生物等要素组成,属小尺度景观单元。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与山水诗歌的基本功能在于表现景物的典型形象美和诗情画意美,关于温泉旅游景观的描述多见于游记、方志和诗词歌赋中。中国古代对于温泉多是定性的描述,一些特殊形态的泉眼、涌出量极大和特殊涌出状态,都成为了人们观赏温泉的对象。
1.1 泉源。
泉水溪流达到一定流量或形成一定的水面时,在空间形态上便具备了更为明确的领域界面功能。
温泉泉源位置上或独立、或连通,形成了点、线、面形态俱全的泉眼、溪流、泉池等温泉景观体系。
温泉泉源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泉源景观。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温泉多“平地涌出”、“自崖下涌出”或是“石窦(孔)中出”、“出石罅中”。如江西宜春温汤:“泉凡三出,一涌出江心巨石中,其石类釡,上宽五六尺许,平坦可坐。”
这种独特的景观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故“游者多于此饮以为乐”。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云南顺宁府(今凤庆县)锡铅温泉时,就对泉源有如下描述:“有温泉当其交会之北涘,水浅而以木环其四周,无金鸡、永平之房覆,亦无腾越、左所之石盘,然当两流交合之间而独有此,亦一奇也。
”温泉大量喷涌形成的天然泉池又是另外一种景观,如黄山温泉“泉口如大碗,出于石涧中,熟可燖鸡”,庐山温泉“穴口周围一丈,涌出如汤沸,冬夏恒热”。
此外,还有一些温泉泉源数量较多,形成温泉群,如河南汝州温泉“源有九眼”,河北赤城暖汤“一处出泉,凡七十二眼”,这些规模较大的温泉群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1.2 汤涌。
在泉水的现代分类中,按运动状态分为间歇泉、上升泉、裂隙泉、下降泉 4 种,不同类型温泉呈现出不同的涌出状态。如泉城济南泉水的喷涌特点各不相同,其虽不是温度上的温泉,但涌出形态无异于温泉。趵突泉“三窟鼎沸,水涌若轮”、珍珠泉“一泓清浅漾珠圆”、黑虎泉“泉溢而出,澎湃万状,像喷珠,似飘练”。可谓诸泉声形各异,不胜枚举。
涌出状态类型,是温泉最直观的外在形象,涌出无固定形态但可见,因而文献对于温泉涌出状态的描述较多也较详细。如著名的骊山温泉“毖涌而自浪”;云南曲靖石堡温泉“泉可浴,泡珠时发自池底,北池沸泡尤多,对以六角亭,曰喷玉”。高热温泉则“水燠如沸、溜涌如沸”。如河北遵化汤泉:“其气爞爞,其声洶洶,即之静若鉴,投钱池中,翻翻若黄蝶,百折而下,至底宛然钱也。”在众多温泉中,间歇泉因其独特的喷涌形式,尤为旅游者所喜爱,如江苏句容抚掌泉:
“虽旱不涸,闻击掌之声涌出,如沸,其味甚佳,冬时常暖。”温度较高的温泉因周围温度变化而产生蒸发与蒸腾,在温泉周围往往会形成大量水汽,成为“热气氤氲”、“暖气上蒸如雾”等各种形态的优美景象。陕西沔县(今勉县)温泉“泉流沸涌,冬夏汤汤,望之白气浩然。”湖北应城温泉的蒸汽景观:“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疏,又有车轮双辕形。”人们还把美景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今人时见女子姿仪光丽,往来倐忽”,令人在欣赏美景时产生无限遐想。
1.3 汤色。
因矿物质种类及含量等不同,温泉颜色也随之不同,如:硫化氢泉为灰色或墨色;铁泉为赤褐色;碳酸氢钠泉为黄褐色;石膏泉为白色;酸性泉为清白色;硅酸泉为青色;强盐泉为青色或黄绿色。在现代温泉旅游活动中,温泉景观形态建设可以靠颜色渲染,温泉色可分为 3 个层面:一是原汤色彩;二是氛围色彩;三是发展色彩。
温泉的原始颜色给予旅游者以真实的感受,增强了旅游者的感官体验。一些颜色较为独特,如“色如碧玉”、“湛然深碧”的温泉受到游人的关注,如北周文学家庾信描述骊山温泉:“仲春则榆荚同流,三月则桃花共下,其色变者,流为五云之浆”,宋代文学家秦观称赞南京浦口香泉:“色深碧沸白,香气袭人”。应该说,这类乳白色温泉使人们联想到温泉的美肤效果,而受到游人的青睐。清澈无色、透明度高,如“清莹、清甘”的温泉,也受到游者的偏爱。著名的云南安宁温泉泉质极佳:“池分内外,外固清莹,内更澄澈,而浴者多就外池。内池中有石,高下不一,俱沉水中,其色如绿玉,映水光艳烨然。”因此明代文学家杨慎称赞“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贵州石阡温泉“大小二泉,泉水温暖,清可鉴发,大者方如盘匜,小者中有石窦,圆如太极,……为石阡一郡胜游地”。
1.4 温泉生物。
温泉含有矿物质且水温较高,一般情况下的普通生物无法生存。栖息在水温 50℃以上温泉中的生物,大部分是原核生物和原生动物。在现代温泉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在温泉水中养殖温泉景观鱼类(如罗非鱼、火鹤鱼、南美鲱鱼、甲鱼、罗氏沼虾等)和喜温类植物(如水浮莲等),这有利于提高养殖生物的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古代关于温泉的文献记载中,一些温泉中有自然形成的“游鱼”,这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令人称奇。如:江西宜春温泉“气温如汤,冬可浴,以鸡卵投之即熟,水中犹有鱼”;韶关曲江温泉北魏时“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倾热,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北宋时“汤泉沸涌,每至霜雪,其上蒸气高数丈,生物投之俄而熟矣,泉有细赤鱼出游,莫有获者”;明清时“每霜雪时,泉气上蒸,能熟生物,泉中时见赤鱼游跃,人不能获”。
2 中国古代温泉组合景观。
由若干个单体景观或景观要素集合为一整体的称为复合景观,或称组合景观。按空间尺度分,温泉旅游组合景观表现为 2 个方面:一是温泉水体与山石、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亭、楼、屋等人文景观的组合,即温泉旅游地(景区)内部各单体景观的组合;二是温泉景观与地方其他名胜的组合,形成“八景、十景”等地域名胜组景,从而构成更大尺度上的综合性山水景观。
2.1 景区内组合。
古代文献在记载泉水时,不仅记载其自身独特的风景,还对泉水周围优美的环境多有描述。如《大明一统志》记载北京玉泉:“在玉泉山东北,泉出石罅间。因凿石为螭头,泉从螭口喷出,鸣若杂佩,色若素练,味极甘美。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比较原始的温泉组合景观主要是水体与天然山石、植被的景观组合,如陕西蒲城温汤:“出落崖石眼中,水温可浴,亦有温塘,旁有太湖山,平地突起,周五六里,髙十余丈,左右危石流泉,为邑名胜。”这种天然的山水景观组合能给游人带来极大的美感享受,明代文学家杨慎就称赞云南安宁温泉:“楫以螳川,轴以龙山。映以虎丘,带以曹溪。山川之美,触可登临。”温泉与周围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与互补,也使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组合景观特色,如湖北房县大汤池:“其热如汤,浴之可以愈疾,下流灌田千余亩,秋冬遥望,云雾奔腾,青山红树,互相掩映。”这种优美的景观成为当地“十景”之一的“温泉雾蒸”。
中国古典园林是通过改造地形(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修建而成。随着温泉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一些温泉地为了迎合游人游览观光、沐浴温泉的需求,“甃石”为温泉池,“上覆以屋、以亭覆之”以造浴室,并建造了亭、台、楼等景观建筑。这些建筑多起造景功能,即其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这些温泉景区内部景观组合体现为温泉水体与山石、植被、建筑等各种单体景观的组合。在空间格局上,以温泉水体为核心和纽带,使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景观间,形成穿插、渗透、映衬的组合关系。这种类似于古典园林造景的手法,使古代温泉景区呈现出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景象。
早在秦汉时期,温泉旅游地的建筑就较为普遍,如河南汝州温泉:“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池石沼,错落其间。”安徽和州(今和县)香淋泉在宋代就开始营建,“宋元祐年间,知州王大过甃汤池,建龙祠,又为浴院”,其后历代均有修建,多是营造建筑、种植树木,“明嘉靖六年,知州易鸾复修之,甃为方塘,缭以高垣,映以修竹。……十一年,知州孟雷更葺之,山上建洗心亭”。此时香淋泉周边的植被丰茂、建筑设施较为齐全,已形成优美环境的游憩境域,成为众多游人游观之地。最早见载于元代文献的云南安宁温泉,在明清时期多次进行修建,其中规模较大是“康熙二十八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石琳、按察使司许弘勋别凿二池,曰小玉,曰嫩玉,旁建尊竹山房、云涛寺、雪韵轩”。
清代初期的安宁温泉俨然已是“诸胜杂峙于环云岩、虚明洞、醒石、醉石之间,优雅莫可名状”的温泉旅游胜地,观光、沐浴设施齐全,泉、石、崖、洞等自然景观与池、轩、寺等人文景观相融合,并由此形成了“八景”的组合景观:冰壶濯玉、龙窟乘凉、春圃桃霞、晴江晚棹、烟堤听莺、山楼看雨、云岩御风、溪亭醉月。
2.2 与地域名胜组景。
中国名胜组景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独特表征,多元复合的中国名胜组景构成了园林般的图画,创造出特有的“境界”。古代一些优美的温泉景观成为地方著名景观,与其他代表性名胜形成“四景、八景、十景、十二景”等地域名胜组景。这些名胜组景常常是某一风景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乃至某一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基本为该地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题咏描绘。中国古代方志中包含丰富的人文旅游地理资料,方志还常常提到“八景”。
依据明清时期各地方志及相关诗词歌赋的记载,笔者搜集了33个包含温泉景观的古代地域名胜组景。
这些名胜组景分布在现代中国的15个省(市),组景范围以县域为主。虽然文章没有将包含温泉景观的名胜组景搜集齐全,但各省域具有典型性的组景都包含其中。
2.2.1 组景形式 中国古代的名胜组景以“八景”
为主,其中偶数四字句组景占绝大多数。包含温泉景观的地域名胜组景有“八景、十景、十二景”,以“八景”为主,均为四字句组景,且大多诞生于明清时期。名胜组景的组合形式是格式化的,它的内容是自然与人文的时空多元融合以及动静融合。
2.2.2 地域名胜组景的温泉描述。
在中国古代地域名胜景观组合中,对温泉景观的描述有 3 种方式:
一是直接以温泉名称指称,如野馆汤泉、半汤温泉等,这类占所搜集总数的 30%;二是对温泉景观的艺术化表述,如温泉晓霁、温泉漾碧、汤泉瑞霭、汤泉沸玉等,这类占所搜集总数的近 60%;三是对温泉休闲活动的描述,如温汤晚浴、温泉濯足、温泉涤垢等,这类只占所搜集总数的 10%左右。除此之外,地域名胜组景中的温泉景观还具有以下特点:
1)温泉景观的观感艺术化。地域文化景观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景观的审美表现,并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记载、题咏名胜组景的多为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自然山水已成为他们笔下的审美题材,所描述的地域文化景观已成为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必要补充,一种情感上的回忆与追求。就所搜集的地域名胜组景看,大多数是对温泉旅游景观的艺术化表述;在景观特点上,强调温泉旅游景观的“动静合一”与“虚实合一”,如汤泉沸玉、温泉漾碧、温泉吐雾等。因而地域景观组合中的温泉景观是自然景观的艺术化、模式化,所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抽象的山水园林图景。
2)突显温泉景观的自然美。在地域名胜组景中,温泉景观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水、雾、烟、雨雪、日月、花草树木,它更多地表现出自然山水之美。
在温泉旅游活动中,利用温泉进行沐浴、保健等休闲娱乐活动应是核心内容,但这在古代地域名胜组景中表现得不突出。这表明自然山水文化已深深融入到古代文士旅行游览活动当中,观光审美是他们温泉旅游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概括和总结温泉景观的文士,意在表达对自然的向往;而感觉和体会温泉景观的游人,也通过这一形式增加对环境的亲和感。
3 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现代启示。
3.1 对温泉旅游开发的启示。
中国古代许多温泉都有独特的景观,温泉组合景观形成了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景象,温泉景观观赏是古代温泉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中国多数温泉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开发无序,设计单一,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缺失。因此,现代温泉旅游景区在总体规划时,应注重吸收、借鉴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及其组合的特色元素。既要体现地域特色,也要吸纳历史元素,以这 2 方面确保每个温泉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避免同质化的景观建设。
可根据温泉所在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在大自然的众多景观元素中,选择水体、山石、植被、硬地以及景观建筑作为景观构成的主要元素,突出以水体景观为主,绿化景观、建筑景观为辅的设计,形成水体、植被、建筑 3 个景观层次的空间过渡与渗透。突出层次性,关注组景,取代当前只求大规模开发的态势。
把温泉的自然养生理念完美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达到“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虚实相生,和谐生境”的优美境界。一些历史悠久温泉地的旅游景观由于“时变境迁”,也应随之“时移势易”,对那些不复存在,而又确有重大旅游价值的温泉旅游景观应逐步进行恢复,这可以丰富温泉景区的旅游价值,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用心求精,以智得巧,不能再以资本求速度、堆砌文化、缺少有机关联。
3.2 对温泉游览活动的启示。
温泉因其独特的景观、神奇的疗养功能,历来被文人墨客争相传诵,常常作为观赏与寄情的对象、言志与畅神的凭借、吟咏与明道的题材、表白政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途径。中国关于温泉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一些诗词对温泉景观的描述有了艺术上的凝练,使人们对温泉的鉴赏水准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中国古代丰硕的山水旅游文学成果滋养着中国人的“山水意识”或旅游审美意识,丰富着中国自然山水或广义上的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或审美意味。“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在现代温泉旅游活动中,应尽量发掘和物化古代温泉诗词所体现的精神精髓,将对温泉的观赏与沐浴结合起来,不能只是求享用和单纯的生理满足。一方面可以提升温泉景区的文化内涵,展现景区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主客相和谐”的旅游意境;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丰富温泉旅游活动的内容,让旅游者既满足又提高。游客亲临特定的温泉景观,重温相关的诗句,会从所描写的典型形象中得到一定量度的指向性审美信息,在增加人们“游兴”的同时强化审美感受。这就使温泉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沐浴活动,还是增进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活动。
3.3 对温泉旅游宣传的启示。
古代地方名胜往往与诗文、绘画联系在一起。
“景以文名,文因景显”,诗、文、画的流传能对组景起到宣传作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代表作《长恨歌》中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对骊山温泉进行概述,这在进一步扩大骊山温泉影响力的同时,也使人们对在华清池所发生的历史事迹充满遐想。文化宣传要使用高级的文化工具,以文化的形式表达文化的内容。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比较全国的众多温泉后,评定安宁温泉为“海内第一汤”,这使安宁温泉名气大增。“景引名人至,名人增景辉”,著名诗文的流传,会产生名人效应,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现代温泉旅游产品营销中,一些温泉景区可以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著名诗词歌赋,借用名人、名文强化自身形象,大力宣传,以达到扩大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与此同时,名胜组景具有品牌效应,是一张响亮的地方旅游名片。组景宣传还具有联动效应,对于现代旅游而言,地域名胜组景就是地方著名旅游景区(点)的组合,是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名胜组景中的景名在指称具体地方的同时还有引导人们游览的功能,含有较丰富的信息。融于地方名胜组景的温泉景区(点)应强化与其他景区(点)的协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打造成地方精品旅游线路中的亮点。
4 结论。
温泉旅游景观是一定区域内具有观赏价值的温泉自然景色和温泉文化事象以及两者的综合体。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包括单体与组合 2 种类型。温泉单体景观由泉源、汤涌、汤色、温泉生物等要素组成,特殊形态的泉眼、涌出量极大和特殊涌出状态的温泉成为古人重要的观赏对象;组合景观是以温泉水体为核心和纽带,使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与景观之间,形成复杂的组合关系,使温泉疗养保健与优美自然、人文景观观赏相结合的复合旅游功能得到了提升。温泉旅游的发展演化有其延续性,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对现代温泉旅游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温泉旅游开发方面,可吸收、借鉴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及其组合中的特色元素,融入地域文化,使温泉景区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在温泉旅游游览方面,可发掘和物化古代温泉诗词所体现的精神精髓,强化游客的审美感受,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在温泉旅游宣传方面,可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著名诗词歌赋,借用名人、名文强化自身形象,扩大温泉景区的知名度。
关键词: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单体景观;温泉打井
组合景观旅游景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景色和文化事象,以及两者的综合体。旅游景观作为人们游赏的主要对象,其形态与内涵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兴致,关系到旅游活动的质量。温泉旅游以健康养生为特色,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正在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热点。我国利用与开发温泉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温(热)泉就已广泛被用于治疗疾患、保健和旅游休闲。至宋代,许多著名温泉已辟为重要的旅游景点。目前,国内温泉旅游研究领域已经初具模样,成为旅游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子域。
较为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温泉旅游情况很少有学者关注。目前所见,仅龚胜生论述了宋代以前矿泉(主要是温泉)在旅游方面的开发利用;赵青霞等分析了历史上山西的温泉景观。对旅游现象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重要的第一步。温泉景观是温泉开发的基石和支撑,是温泉旅游意义增值的重要源泉。基于此,文章在梳理相关温泉史料的基础上,拟对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构成、特点及其对现代温泉旅游的启示作逐一探析,以期对当今温泉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1 中国古代温泉单体景观。
旅游景观的构成有域、形、色、质4个基本要素。
温泉旅游单体景观是由泉源、汤涌、汤色、温泉生物等要素组成,属小尺度景观单元。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与山水诗歌的基本功能在于表现景物的典型形象美和诗情画意美,关于温泉旅游景观的描述多见于游记、方志和诗词歌赋中。中国古代对于温泉多是定性的描述,一些特殊形态的泉眼、涌出量极大和特殊涌出状态,都成为了人们观赏温泉的对象。
1.1 泉源。
泉水溪流达到一定流量或形成一定的水面时,在空间形态上便具备了更为明确的领域界面功能。
温泉泉源位置上或独立、或连通,形成了点、线、面形态俱全的泉眼、溪流、泉池等温泉景观体系。
温泉泉源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泉源景观。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温泉多“平地涌出”、“自崖下涌出”或是“石窦(孔)中出”、“出石罅中”。如江西宜春温汤:“泉凡三出,一涌出江心巨石中,其石类釡,上宽五六尺许,平坦可坐。”
这种独特的景观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故“游者多于此饮以为乐”。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云南顺宁府(今凤庆县)锡铅温泉时,就对泉源有如下描述:“有温泉当其交会之北涘,水浅而以木环其四周,无金鸡、永平之房覆,亦无腾越、左所之石盘,然当两流交合之间而独有此,亦一奇也。
”温泉大量喷涌形成的天然泉池又是另外一种景观,如黄山温泉“泉口如大碗,出于石涧中,熟可燖鸡”,庐山温泉“穴口周围一丈,涌出如汤沸,冬夏恒热”。
此外,还有一些温泉泉源数量较多,形成温泉群,如河南汝州温泉“源有九眼”,河北赤城暖汤“一处出泉,凡七十二眼”,这些规模较大的温泉群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1.2 汤涌。
在泉水的现代分类中,按运动状态分为间歇泉、上升泉、裂隙泉、下降泉 4 种,不同类型温泉呈现出不同的涌出状态。如泉城济南泉水的喷涌特点各不相同,其虽不是温度上的温泉,但涌出形态无异于温泉。趵突泉“三窟鼎沸,水涌若轮”、珍珠泉“一泓清浅漾珠圆”、黑虎泉“泉溢而出,澎湃万状,像喷珠,似飘练”。可谓诸泉声形各异,不胜枚举。
涌出状态类型,是温泉最直观的外在形象,涌出无固定形态但可见,因而文献对于温泉涌出状态的描述较多也较详细。如著名的骊山温泉“毖涌而自浪”;云南曲靖石堡温泉“泉可浴,泡珠时发自池底,北池沸泡尤多,对以六角亭,曰喷玉”。高热温泉则“水燠如沸、溜涌如沸”。如河北遵化汤泉:“其气爞爞,其声洶洶,即之静若鉴,投钱池中,翻翻若黄蝶,百折而下,至底宛然钱也。”在众多温泉中,间歇泉因其独特的喷涌形式,尤为旅游者所喜爱,如江苏句容抚掌泉:
“虽旱不涸,闻击掌之声涌出,如沸,其味甚佳,冬时常暖。”温度较高的温泉因周围温度变化而产生蒸发与蒸腾,在温泉周围往往会形成大量水汽,成为“热气氤氲”、“暖气上蒸如雾”等各种形态的优美景象。陕西沔县(今勉县)温泉“泉流沸涌,冬夏汤汤,望之白气浩然。”湖北应城温泉的蒸汽景观:“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疏,又有车轮双辕形。”人们还把美景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今人时见女子姿仪光丽,往来倐忽”,令人在欣赏美景时产生无限遐想。
1.3 汤色。
因矿物质种类及含量等不同,温泉颜色也随之不同,如:硫化氢泉为灰色或墨色;铁泉为赤褐色;碳酸氢钠泉为黄褐色;石膏泉为白色;酸性泉为清白色;硅酸泉为青色;强盐泉为青色或黄绿色。在现代温泉旅游活动中,温泉景观形态建设可以靠颜色渲染,温泉色可分为 3 个层面:一是原汤色彩;二是氛围色彩;三是发展色彩。
温泉的原始颜色给予旅游者以真实的感受,增强了旅游者的感官体验。一些颜色较为独特,如“色如碧玉”、“湛然深碧”的温泉受到游人的关注,如北周文学家庾信描述骊山温泉:“仲春则榆荚同流,三月则桃花共下,其色变者,流为五云之浆”,宋代文学家秦观称赞南京浦口香泉:“色深碧沸白,香气袭人”。应该说,这类乳白色温泉使人们联想到温泉的美肤效果,而受到游人的青睐。清澈无色、透明度高,如“清莹、清甘”的温泉,也受到游者的偏爱。著名的云南安宁温泉泉质极佳:“池分内外,外固清莹,内更澄澈,而浴者多就外池。内池中有石,高下不一,俱沉水中,其色如绿玉,映水光艳烨然。”因此明代文学家杨慎称赞“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贵州石阡温泉“大小二泉,泉水温暖,清可鉴发,大者方如盘匜,小者中有石窦,圆如太极,……为石阡一郡胜游地”。
1.4 温泉生物。
温泉含有矿物质且水温较高,一般情况下的普通生物无法生存。栖息在水温 50℃以上温泉中的生物,大部分是原核生物和原生动物。在现代温泉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在温泉水中养殖温泉景观鱼类(如罗非鱼、火鹤鱼、南美鲱鱼、甲鱼、罗氏沼虾等)和喜温类植物(如水浮莲等),这有利于提高养殖生物的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古代关于温泉的文献记载中,一些温泉中有自然形成的“游鱼”,这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令人称奇。如:江西宜春温泉“气温如汤,冬可浴,以鸡卵投之即熟,水中犹有鱼”;韶关曲江温泉北魏时“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倾热,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北宋时“汤泉沸涌,每至霜雪,其上蒸气高数丈,生物投之俄而熟矣,泉有细赤鱼出游,莫有获者”;明清时“每霜雪时,泉气上蒸,能熟生物,泉中时见赤鱼游跃,人不能获”。
2 中国古代温泉组合景观。
由若干个单体景观或景观要素集合为一整体的称为复合景观,或称组合景观。按空间尺度分,温泉旅游组合景观表现为 2 个方面:一是温泉水体与山石、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亭、楼、屋等人文景观的组合,即温泉旅游地(景区)内部各单体景观的组合;二是温泉景观与地方其他名胜的组合,形成“八景、十景”等地域名胜组景,从而构成更大尺度上的综合性山水景观。
2.1 景区内组合。
古代文献在记载泉水时,不仅记载其自身独特的风景,还对泉水周围优美的环境多有描述。如《大明一统志》记载北京玉泉:“在玉泉山东北,泉出石罅间。因凿石为螭头,泉从螭口喷出,鸣若杂佩,色若素练,味极甘美。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比较原始的温泉组合景观主要是水体与天然山石、植被的景观组合,如陕西蒲城温汤:“出落崖石眼中,水温可浴,亦有温塘,旁有太湖山,平地突起,周五六里,髙十余丈,左右危石流泉,为邑名胜。”这种天然的山水景观组合能给游人带来极大的美感享受,明代文学家杨慎就称赞云南安宁温泉:“楫以螳川,轴以龙山。映以虎丘,带以曹溪。山川之美,触可登临。”温泉与周围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与互补,也使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组合景观特色,如湖北房县大汤池:“其热如汤,浴之可以愈疾,下流灌田千余亩,秋冬遥望,云雾奔腾,青山红树,互相掩映。”这种优美的景观成为当地“十景”之一的“温泉雾蒸”。
中国古典园林是通过改造地形(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修建而成。随着温泉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一些温泉地为了迎合游人游览观光、沐浴温泉的需求,“甃石”为温泉池,“上覆以屋、以亭覆之”以造浴室,并建造了亭、台、楼等景观建筑。这些建筑多起造景功能,即其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这些温泉景区内部景观组合体现为温泉水体与山石、植被、建筑等各种单体景观的组合。在空间格局上,以温泉水体为核心和纽带,使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景观间,形成穿插、渗透、映衬的组合关系。这种类似于古典园林造景的手法,使古代温泉景区呈现出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景象。
早在秦汉时期,温泉旅游地的建筑就较为普遍,如河南汝州温泉:“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池石沼,错落其间。”安徽和州(今和县)香淋泉在宋代就开始营建,“宋元祐年间,知州王大过甃汤池,建龙祠,又为浴院”,其后历代均有修建,多是营造建筑、种植树木,“明嘉靖六年,知州易鸾复修之,甃为方塘,缭以高垣,映以修竹。……十一年,知州孟雷更葺之,山上建洗心亭”。此时香淋泉周边的植被丰茂、建筑设施较为齐全,已形成优美环境的游憩境域,成为众多游人游观之地。最早见载于元代文献的云南安宁温泉,在明清时期多次进行修建,其中规模较大是“康熙二十八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石琳、按察使司许弘勋别凿二池,曰小玉,曰嫩玉,旁建尊竹山房、云涛寺、雪韵轩”。
清代初期的安宁温泉俨然已是“诸胜杂峙于环云岩、虚明洞、醒石、醉石之间,优雅莫可名状”的温泉旅游胜地,观光、沐浴设施齐全,泉、石、崖、洞等自然景观与池、轩、寺等人文景观相融合,并由此形成了“八景”的组合景观:冰壶濯玉、龙窟乘凉、春圃桃霞、晴江晚棹、烟堤听莺、山楼看雨、云岩御风、溪亭醉月。
2.2 与地域名胜组景。
中国名胜组景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独特表征,多元复合的中国名胜组景构成了园林般的图画,创造出特有的“境界”。古代一些优美的温泉景观成为地方著名景观,与其他代表性名胜形成“四景、八景、十景、十二景”等地域名胜组景。这些名胜组景常常是某一风景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乃至某一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基本为该地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题咏描绘。中国古代方志中包含丰富的人文旅游地理资料,方志还常常提到“八景”。
依据明清时期各地方志及相关诗词歌赋的记载,笔者搜集了33个包含温泉景观的古代地域名胜组景。
这些名胜组景分布在现代中国的15个省(市),组景范围以县域为主。虽然文章没有将包含温泉景观的名胜组景搜集齐全,但各省域具有典型性的组景都包含其中。
2.2.1 组景形式 中国古代的名胜组景以“八景”
为主,其中偶数四字句组景占绝大多数。包含温泉景观的地域名胜组景有“八景、十景、十二景”,以“八景”为主,均为四字句组景,且大多诞生于明清时期。名胜组景的组合形式是格式化的,它的内容是自然与人文的时空多元融合以及动静融合。
2.2.2 地域名胜组景的温泉描述。
在中国古代地域名胜景观组合中,对温泉景观的描述有 3 种方式:
一是直接以温泉名称指称,如野馆汤泉、半汤温泉等,这类占所搜集总数的 30%;二是对温泉景观的艺术化表述,如温泉晓霁、温泉漾碧、汤泉瑞霭、汤泉沸玉等,这类占所搜集总数的近 60%;三是对温泉休闲活动的描述,如温汤晚浴、温泉濯足、温泉涤垢等,这类只占所搜集总数的 10%左右。除此之外,地域名胜组景中的温泉景观还具有以下特点:
1)温泉景观的观感艺术化。地域文化景观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景观的审美表现,并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记载、题咏名胜组景的多为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自然山水已成为他们笔下的审美题材,所描述的地域文化景观已成为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必要补充,一种情感上的回忆与追求。就所搜集的地域名胜组景看,大多数是对温泉旅游景观的艺术化表述;在景观特点上,强调温泉旅游景观的“动静合一”与“虚实合一”,如汤泉沸玉、温泉漾碧、温泉吐雾等。因而地域景观组合中的温泉景观是自然景观的艺术化、模式化,所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抽象的山水园林图景。
2)突显温泉景观的自然美。在地域名胜组景中,温泉景观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水、雾、烟、雨雪、日月、花草树木,它更多地表现出自然山水之美。
在温泉旅游活动中,利用温泉进行沐浴、保健等休闲娱乐活动应是核心内容,但这在古代地域名胜组景中表现得不突出。这表明自然山水文化已深深融入到古代文士旅行游览活动当中,观光审美是他们温泉旅游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概括和总结温泉景观的文士,意在表达对自然的向往;而感觉和体会温泉景观的游人,也通过这一形式增加对环境的亲和感。
3 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现代启示。
3.1 对温泉旅游开发的启示。
中国古代许多温泉都有独特的景观,温泉组合景观形成了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景象,温泉景观观赏是古代温泉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中国多数温泉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开发无序,设计单一,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缺失。因此,现代温泉旅游景区在总体规划时,应注重吸收、借鉴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及其组合的特色元素。既要体现地域特色,也要吸纳历史元素,以这 2 方面确保每个温泉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避免同质化的景观建设。
可根据温泉所在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在大自然的众多景观元素中,选择水体、山石、植被、硬地以及景观建筑作为景观构成的主要元素,突出以水体景观为主,绿化景观、建筑景观为辅的设计,形成水体、植被、建筑 3 个景观层次的空间过渡与渗透。突出层次性,关注组景,取代当前只求大规模开发的态势。
把温泉的自然养生理念完美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达到“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虚实相生,和谐生境”的优美境界。一些历史悠久温泉地的旅游景观由于“时变境迁”,也应随之“时移势易”,对那些不复存在,而又确有重大旅游价值的温泉旅游景观应逐步进行恢复,这可以丰富温泉景区的旅游价值,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用心求精,以智得巧,不能再以资本求速度、堆砌文化、缺少有机关联。
3.2 对温泉游览活动的启示。
温泉因其独特的景观、神奇的疗养功能,历来被文人墨客争相传诵,常常作为观赏与寄情的对象、言志与畅神的凭借、吟咏与明道的题材、表白政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途径。中国关于温泉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一些诗词对温泉景观的描述有了艺术上的凝练,使人们对温泉的鉴赏水准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中国古代丰硕的山水旅游文学成果滋养着中国人的“山水意识”或旅游审美意识,丰富着中国自然山水或广义上的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或审美意味。“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在现代温泉旅游活动中,应尽量发掘和物化古代温泉诗词所体现的精神精髓,将对温泉的观赏与沐浴结合起来,不能只是求享用和单纯的生理满足。一方面可以提升温泉景区的文化内涵,展现景区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主客相和谐”的旅游意境;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丰富温泉旅游活动的内容,让旅游者既满足又提高。游客亲临特定的温泉景观,重温相关的诗句,会从所描写的典型形象中得到一定量度的指向性审美信息,在增加人们“游兴”的同时强化审美感受。这就使温泉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沐浴活动,还是增进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活动。
3.3 对温泉旅游宣传的启示。
古代地方名胜往往与诗文、绘画联系在一起。
“景以文名,文因景显”,诗、文、画的流传能对组景起到宣传作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代表作《长恨歌》中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对骊山温泉进行概述,这在进一步扩大骊山温泉影响力的同时,也使人们对在华清池所发生的历史事迹充满遐想。文化宣传要使用高级的文化工具,以文化的形式表达文化的内容。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比较全国的众多温泉后,评定安宁温泉为“海内第一汤”,这使安宁温泉名气大增。“景引名人至,名人增景辉”,著名诗文的流传,会产生名人效应,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现代温泉旅游产品营销中,一些温泉景区可以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著名诗词歌赋,借用名人、名文强化自身形象,大力宣传,以达到扩大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与此同时,名胜组景具有品牌效应,是一张响亮的地方旅游名片。组景宣传还具有联动效应,对于现代旅游而言,地域名胜组景就是地方著名旅游景区(点)的组合,是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名胜组景中的景名在指称具体地方的同时还有引导人们游览的功能,含有较丰富的信息。融于地方名胜组景的温泉景区(点)应强化与其他景区(点)的协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打造成地方精品旅游线路中的亮点。
4 结论。
温泉旅游景观是一定区域内具有观赏价值的温泉自然景色和温泉文化事象以及两者的综合体。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包括单体与组合 2 种类型。温泉单体景观由泉源、汤涌、汤色、温泉生物等要素组成,特殊形态的泉眼、涌出量极大和特殊涌出状态的温泉成为古人重要的观赏对象;组合景观是以温泉水体为核心和纽带,使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与景观之间,形成复杂的组合关系,使温泉疗养保健与优美自然、人文景观观赏相结合的复合旅游功能得到了提升。温泉旅游的发展演化有其延续性,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对现代温泉旅游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温泉旅游开发方面,可吸收、借鉴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及其组合中的特色元素,融入地域文化,使温泉景区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在温泉旅游游览方面,可发掘和物化古代温泉诗词所体现的精神精髓,强化游客的审美感受,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在温泉旅游宣传方面,可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著名诗词歌赋,借用名人、名文强化自身形象,扩大温泉景区的知名度。
上一篇 > 温泉文化与四川省温泉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
下一篇 > 向冬天干燥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