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地热资讯丨地热开发利用的难点在哪?
作者 |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齐堔冏
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因其高效、绿色、无污染的优点,正在建筑节能领域得到推广。
1.地热开发利用已形成全国推广之势
“浅层地热能在科学利用的前提下是可再生和变废为宝的无尽宝藏。地源热泵将浅层地热能提升后满足建筑物的供热需求,既可供冷又可供热,从建筑能源利用的特性来说,以热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筑能源利用最合适的方式。”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陈焰华说。
“截至目前,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深层、浅层地热能、地表水系发达,伴随着夏热冬冷地区地热能利用的逐步推进,一批多元化的示范工程已涌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曹耀峰介绍。
安徽省也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要在资源条件优越和建筑用能需求旺盛的地区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探索开展中深层地热能高效梯级利用。目标是到2020年,安徽省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4800万平方米。其中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就采用了以地源热泵为主、其他清洁能源为辅的多能互补能源利用方式,一期项目已于2019年4月正式投产。
2.政策层面重视不足,致地热开发成效大打折扣
《规划》提出,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预计将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
然而记者梳理发现,实际上,全国地热开发利用情况与预期相距甚远,难以完成上述“十三五”规划目标已是大概率事件。
以目前主流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为例,《规划》指出,截至2015年,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积约为3.9亿平方米;《报告》显示,2017年底仅达到5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3%。这意味着若要达到2020年11亿平方米的既定规划目标,2018—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需超过30%。
“相较于北方地区,‘十三五’期间,夏热冬冷地区地热能开发利用执行情况尤为不理想,预计普遍难以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陈焰华指出。
究其原因,曹耀峰坦言,《可再生能源法》实施15年来,各类型可再生能源之间发展不平衡,非电可再生能源应用明显落后于发电类项目。特别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各地重视程度远不够。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所地热研究室主任王贵玲进一步指出,“目前地热市场体量还不够大,并没有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相应行业获得的投资优惠政策就少,从而制约了技术进一步发展,导致地热开发成本居高难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地热能开发利用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众多政府管理监督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分工协调、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从而导致‘十三五’规划在实际执行层面难以有效落地,各地也是如此。”陈焰华说。
他进一步指出,由于地源热泵系统相较于传统集中空调系统,需要整合更多资源,参建单位实施工序、工期和工程造价均要增加。大部分省市并没有出台长期连续性的鼓励浅层地热能开发的支持政策,以致建设单位和开发商的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
3.专家建议“十四五”期间挖潜冬冷夏热地区市场
“疫情过后,夏热冬冷地区正是发展‘新基建’‘新经济’的适宜地区,地热能开发和利用正当其时。”陈焰华牵头负责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地热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地热能开发利用子课题”的研究,他很看好地热能接下来的发展机遇。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惊涛也表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新能源行业发展和消纳带来了一定挑战,但不利因素不会改变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从业者要“危”中寻“机”,抓住“新基建”政策引导下的地热能产业投资新机遇。
据悉,目前关于地热能开发利用“十四五”相关规划初稿已经完成。陈焰华认为,为使国家“十四五”地热能发展规划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实,各省应成立地热能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并结合各地城市的总体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编制各省“十四五”地热能发展规划。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能源管理部门也应牵头协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与分工,确保“十四五”地热能开发利用目标圆满完成。”陈焰华说。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要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资本与技术相结合会有效推动地热开发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地热产业发展。”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凤峻司长关凤峻同时强调。
而为提高夏热冬冷地区企业投资积极性,陈焰华同时建议,国家应比照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的相关政策,给予夏热冬冷地区地热能利用项目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并在财政、土地、价格、金融、税收、科研、电力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尤其针对地热利用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汪集晹指出,地热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综合利用的“地热+”,可实现较高的能源转化效率,加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在陈焰华看来,夏热冬冷地区也应基于气候条件和建筑能源的需求特性,统筹考虑建筑供热、供冷,构建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融合多能互补的建筑能源供应系统。
上一篇 > 科钻工程中泥浆研究
下一篇 > 南京六合奶山地热井钻探成功 水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