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地热井

“汤”文化的形成与历史

  [摘 要]汤文化温泉地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组成,当代多处于被遗忘中。辨识了温泉与汤概念的差异并认定了两者在形成上的关联,重点整理了各发展阶段汤文化的变迁脉络,进而给出了汤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温泉旅游;汤;文化脉络;温泉井
 
  一、引入问题
 
  汤即温泉,持这样观点的专家学者不占少数。人们一般认为:汤是民间说法,温泉的说法较为科学。我国民间有洗汤子的说法,许多温泉地的地名就带有汤字,也有一些温泉地称为温塘。虽然在学术上我们喜欢用温泉概念,但在追求文化旅游的时代里,民间说法就可以与科学说法拿到一个平台上做比较,我们似乎感觉到温泉与汤之间并不是不存在可辨识的空间。
 
  在日本、韩国和台湾,人们也很喜欢汤字,单指涌出的那个地下热水为汤,而涌出现象连同周边小环境则称为温泉,温泉水涌出后的各种利用又可称为汤怎样或怎样汤(如汤治场、外汤),只有在被问及此水为何水时才会被告之是温泉水。
 
  也即,我们深感当代对历史文化细节的遗失,这些细节对旅游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关注了细节就可以不必一味地求新求异求大的建设。财富快速积累过程中,社会很容易发生忘却文化细节。本文通过对汤文化脉络的讨论,依照穷其源、循其踪、索其隐、辨其形、通其变、察其今思路,力图具体而并非就是呼吁概念地给出温泉文化建设的一个参考路径。
 
  二、汤概念的4个属性
 
  在忽略细节和无视瞬间的前提下,温泉即为汤。
 
  当我们提高了对空间和时间的敏感度,也即在考究细节的情况下,温泉不完全等同于汤。在后者的这个境界下,温泉旅游就不应该是“挖坑+盖房子+放水”那样的形式。登高远望,俯首细节,笔者认定温泉之汤有4个属性。
 
  (一)属性一:暗指源自温泉
 
  温泉是指热水涌出现象,是明指,那是视觉可以直接捕捉到的自然现象,虽然温字是指我们的体感,其实是热血动物的体感,日本北海道的猴子就很喜欢洗浴温泉。至于温泉定义中包含关于水质方面的限定,“含有对人体有益物质”[2]的说法是后来经过人类理性的认识添加上去的,这种先感性后加入理性限制的温泉定义还没有涉及到文化内容,那只是在温泉的自然现象中加入了科学成分。
 
  汤是单指热水或是指与利用有关的涌出后的热水。换言之,汤是指打温泉井后水热和涌出随后。由于历史上(当地)社会已经形成了汤系温泉涌出所为的映射逻辑,汤在文字上并非明示而是暗指了来源于温泉,按照符号学所指和能指的观点,由于暗喻了所指,因而让能指在汤概念上得到了放大,汤概念(文化)更多指的是围绕着涌出后热水的利用。我们知道,历史上温泉的自然涌出首先是为当地人服务的,那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指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二)汤性质二:做形热水
 
  汤虽然强调能指于温泉的自然利用,但社会如何利用之是古今每个人不自信力所可左右于社会的。虽然《辞海》、《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等各种汉语词典关于汤的解释,第一条都是指热水,第二条则是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接下来就是列举含有汤字的组词,汤作为前缀的词汇有汤池、汤头(中药配方)、汤壶,汤作为后缀的词多与汤性美味有关,食材名加上汤字就有了豆腐汤、菠菜汤的说法,也偶有单字。动词加上汤字的组词法,如“探汤者,以手探热”(试汤),但热水是天然的,行为是个人或社会所为,在汤概念上人们能够做成什么实物,却是十分建设性的切入点。
 
  汤文化都是围绕着热水池而发生的社会行为,温塘、汤池、汤子等无不直指一盆实实在在的热水,最初的汤就是聚集在低洼处的温泉水,或者村民挖坑砌石做简单的浴坑,当那个热坑长期地在特定地点固定下来时,汤就作为一个场所和功能意义的代名词就被当地认可并使用了。做形热水即为汤,这样的观点就具有了推进认识的意义和生产意义。
 
(三)汤性质三:当地共有利用形成传统的共同认知
 
  为什么以前叫做汤而现在称为温泉,以往汤是汤、泉是泉,人们看到了温泉流出且汇聚成汤,而如今能够真正看到这些现象的旅游者很少,一是旅游者不想去看,二是自流的温泉也很少了,不能眼见为实的状况让人们只有刻意强调这水是温泉水,这也一个方面诠释了人们看到汤而不说汤的原因,因为现实已经断了汤即温泉热水的视觉逻辑通路,强调此水是温泉水的逻辑,顾此失彼地抑制了对汤文化的重视。
 
  既便现在旅游者看不到一池热水来自于温泉,但当地人人都可以担保此水就是温泉水,故而,只要当地社会基于汤池之上维持着习俗,温泉地居民共同利用与共同管理汤池,汤文化就可以保持着,旅游者一定会入乡随俗而不需疑问,除非当地社会的习俗被大众旅游这瓦解了,或者旅游将当地人温泉习俗排挤到了私人空间或公共空间的边缘。
 
  历史上的温泉汤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村民可以在这里洗浴、洗衣,当地社会首先产生了汤说法,而后又得到了周边非温泉地居民的认同。
 
  (四)汤性质四:视觉公共
 
  除来源于温泉、热水做形和当地共有利用外,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者或过往行人,只要他们通过汤池附近都可能看到冒着热气的汤池,那是一种通过不断地确认来维持对汤概念的认知或是正在认知,当看到的人多起来,那无疑就是扩大与强化了汤概念的认知规模。那样,不仅让人们在泡汤时谈论汤,在看到汤时也可以讨论汤,甚至在汤以外的空间里也可以议论汤,因为彼此有着都知道、都看到和都泡过那个汤的共同话题。
 
  本文将居民和零散外来者或在当地人陪同下可不受限制地看到汤的性质称为视觉公共。现在,一些温泉地将温泉池子建在了室内,既便是建设了露天温泉也是藏在城府中,门票消费的限制让当地居民不能每人和时时都可以去洗,路过者也难以看到酒店的室内温泉和度假村的露天温泉,由于门票和围墙的关系那些汤池已经不是绝对的公共场所,人们闲暇时也难以经常称为话题。温泉入室(院)让汤概念的视觉公共性质消失了,既便是旅游者可以购票进入,但旅游的不经常性和访问地的变动性,特别是旅游者的常住地并不在同一社区,返回居住地的旅游者缺少共同讨论汤文化的机会。
 
  三、导致汤文化发生变化的两大因子
 
  (一)旅游者介入
 
  汤文化在当代被弱化的因子有两个,一个是外来旅游者的介入,另一个是开发地热和运输温泉水技术的快速发展。汤概念4个属性中的后两个都因这两个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旅游者的来访让当地居民共有共管共用的汤现象消失或被藏在了后台,旅游者不容易看到那种景象,旅游者看到的只是旅游者自身的共浴现象,而那是为销售的生产性建设,自然也不能归为原生性汤文化。
 
  当然,如果旅游规模能够持久地保持在相当的水准上并继续使用温泉汤说法,今后的汤概念将是维旅游汤文化,那是一种次生汤文化,其源自于当地社会的支持,但发展进入到了旅游社会的支持,这一点如同现代交通大站文化,穿梭不息、不可计数、相互不识的旅行者似乎可以永远维持着城市火车站的繁荣景象。
 
  (二)地热开发及其输送技术的快速推进
 
  汤概念的物质性基础原本是温泉水自然涌出与聚集,经过当地居民对温泉汤的长期利用,这种自然性很强的现象被上升为文化。如今,由于地热开发技术的发达,原本没有温泉的地方也打出了温泉水,在当地社会还没有来得及消化认知的状况时,新打出的温泉水已经被开发商请进了并非公共空间的度假村里,也即新挖掘的温泉并没有在当地公共空间里留给居民以利用的机会,也没有留给足够的认知机会。并且,可能因为温泉井接二连三的出现,这也让当地社会忙于新认知而来不及对新知做整理。挖掘性温泉的大量涌现,让温泉现象变得不稀缺,汤原本具有的地名标志意义也就淡化了。我们知道,地名中带汤字的地方多半是温泉地,那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其二,由于挖掘性温泉是为了立即的商业开发,温泉自涌现象或许只可见于打井成功后的短暂时间里,之后就被管道引入了温泉酒店内或处于枷锁中。
 
  有些温泉井打出后也没有自涌现象,得需要水泵提取。汤文化是建立在温泉涌出得那个自然现象之上的文化现象,而现在由于打井技术的发展及旅游市场的强劲,已经基本消灭了作为基础的那个自然现象。
 
  其三,温泉水输送技术的发展也让温泉地临近区有了温泉洗浴项目,但由于温泉水来自于临近被称为有汤的地方,温泉水接受地社会不会认为自己是汤文化所在地,正统汤文化在那边而不在这里,这里的人们会区别于有汤地且特意强调此水为输送过来的温泉水。
 
  四、可为旅游利用的汤文化诸概念
 
  (一)汤、泉区分
 
  从旅游的立场考虑,不断地丰富温泉旅游的内容是一个公认的发展趋势,这在逻辑起点上首先要区分温泉和汤的差别,我们可以从自然与社会、历史与当代、形态与内容、室内与室外等时空和质形的线索进行把握。
 
  温泉自涌出来的水虽然是热的,但人类首先将之归为泉,那是因为喷涌现象太为壮观,其让热度屈居第二而仅起到了辅助限定于泉的作用,因此也就有温泉的说法。温泉涌出后,或集聚在低洼处,或被导入人工建设的盛水处,此时汤概念只是开始形成,一旦当地居民对聚集的温泉水形成了共有关系并让其称为可公共的视觉对象,此时的汤概念就完全地成立了,这是典型的汤概念内涵。此时,由于汤概念之下已经呈现了若干具体的当地利用形式,汤概念也就转化为了汤文化。
 
  也即,温泉以涌定位,以热做定位辅助,那是一个自然现象;汤以热定位,以来自于温泉为隐喻的辅助性定位,以根植于当地社会的定点人地关系来演化为汤概念及汤文化。温泉与汤除了存在着先后逻辑关系之外,在空间上两者可以共点但多数是小间距的不共点,一般是温泉涌出后在其旁形成汤(池)。如果泉与汤共点,人们就难以区分两者的差别,故经常有汤泉的说法(此泉是那个汤的供给者,汤由于其功能性和利用的方便性要比泉更为社会所知,因而语言上人们愿意让某泉挂靠于某汤上),既是汤也是泉,文句毕竟是线性排列的,字的排序总得有先后,现实中也确实少见泉汤的说法(因为古时汤来源温泉是无须阐述的)。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温泉地,仍然保持温泉与汤可区别的状态,那种现象是难得的旅游资源。既便是在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退到后台的汤文化对成熟旅游者而言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些让汤文化已经消失或完全新建的原本就不存在的温泉地,却也可以通过解说系统来提示或进行情景再现来重现汤文化。湖南的汝城温泉在着力打造少数民族畲族传统特色的同时,专门在度假村的温泉区保留了一条给当地村民取用温泉水的通道,保留了当地村民利用温泉水杀猪、杀鸡、洗衣服、洗菜的生活习惯,这说明在旅游开发比较好的地区,汤文化并非一定是弱化的,挖掘汤文化、区分泉与汤,技术层面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温泉成汤示意温泉水在地表形状、重力作用下形成了汤,当地社会再对汤实施作用,这三点提示着我们不仅能够区分目前相互缠绕的温泉与汤混合认识,也有能力在空间上分离它们。
 
  (二)汤引导致的各种概念。
 
  汤引是指将温泉水引导最早的那个汤以外地段的过程,温泉地最早的那个汤原本就叫做汤,只是由于后来实施了众多汤引工程,原本的那个汤就就被改称为总汤或原(来)汤。正是由于汤引工程的不断地实施,又陆续出现了内汤、外汤、分汤、汤元(汤头)及延伸出现了官汤、民汤、商汤等概念。
 
  当温泉产生的热水被做了形状(汤池),才为利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空间平台,因为温泉(眼)孔方之地难容下几位利用者,可一旦涌出的温泉水集聚成汤,顿时不仅让利用者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也因储蓄的热水在量上保证了较多的人可以同时利用。随着利用者再度增加,汤所提供的空间也会出现紧张;或者随着财富的积累,人们感觉到在露天洗浴有些不很便利,此时人们会将热水引向它处或室内,那种行为即为汤引,汤引的结果则出现了引汤和内汤概念,也正是在此时,居民需要反刍将汤再赋予另外的别称:汤元和外汤。也即,没有汤引就没有引汤和内汤概念,没有引汤和内汤概念的出现,最早的汤也不会再增加汤元和外汤桂冠。
 
  当出现了多个从汤元进行汤引现象时,由于复数情形的出现,汤元就被冠以总汤[6]的概念,诸多引汤则可以称为分汤。也即汤元——引汤是伴随汤引现象的“1对1”概念耦合,是线性关联的先后逻辑概念组,而总汤——分汤是伴随多次汤引现象的“1对多”的概念耦合,是总体或俯视性关联的先后逻辑概念组。
 
  当人们站在汤引结果的立场上(引汤、分汤),原本的汤乃至于温泉就变得有些遥远,此时就会将那边的温泉及原本的汤泛指性通称为汤元。实际上最直接的引水处也可以称作汤元,在开发历史比较长的情形下,汤元可以是多级存在的。当代为追求100%温泉水的456语境下,汤元多指热水涌出的地方(纯温泉)。
 
  随着汤引和分汤的多数化,也或许温泉地存在着多数温泉,面向利用的各种性质的汤也出现了,比如有专供净体的洗浴汤,也有用于洗涤、淘米的生活汤,还有面向灌溉的农事汤。在生活汤范畴中,历史上存在着温泉“三汤”现象:官汤、民汤、商汤。
 
  (三)旅游介入导致的概念:公共汤、共有汤、老汤、新汤、大屋(汤)
 
  温泉汤原本就是为温泉地当地及其周边居民服务的,一旦开始了温泉旅游,由于外人角色的介入,就让汤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演绎。首先是出现了为旅游者专门建设的室内汤池,从利用者性质角度在与总汤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公共汤与共有汤概念。公共汤是指谁都可以利用的温泉水,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居民,只要满足经营者提出的门票要求即可;共有汤即是指总汤,其要求入浴者必须为本村村民,他们共同利用和共同管理,外来人被禁止入内。随着旅游的发展,追求本真性的成熟旅游者增多,也出现了总汤一定程度上让位于旅游者的情形。此时,村民或者选择出水量不太大的温泉眼开辟为新的共有汤,或者通过引汤建设属于自己的共有汤,这时的总汤与共有汤就发生了空间分离。
 
  随着旅游的发展,温泉自涌出现不足,动力汲取及挖掘温泉井开始出现在温泉地,温泉水权概念开始形成。面对新出现的温泉旅馆(新汤),那些历史比较悠久的旅馆被称为老汤。随着时代的推进,新汤可以演化为老汤,老汤也或许成为废汤。老汤与新汤的划分仅仅是从温泉旅馆历史长短的考虑,还没有以是否拥有温泉水源作为必要的判断条件。实际上,老汤多拥有温泉水权,老汤也因此拥有对某些新汤的控制权,此种情形下老汤也称为大屋(汤)[9]或寄主汤或汤元,被控制的新汤称为寄生汤。由于历史元素和温泉水权的介入,老汤、新汤、大屋(汤)(寄主汤)和寄生汤既是指汤也可以指温泉旅馆。
 
  (四)温泉深井:弱化了汤概念的自然演化基础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温泉自然涌出及其动力汲取很快变得缺口很大,温泉井开始大量出现并且有越打越深的趋势,这些新井建设当初就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因此新井建成后就将温泉水引入温泉酒店里做经营,因为失去了历史上温泉“先涌出、再成汤、后利用”的前两项特征。即,温泉的涌出没有较长时间暴露于社会,社会在这里也没有温泉习俗,酒店中的温泉水也被遮蔽于公众日常活动的视觉捕捉范畴之外,既便是温泉成了池(汤)也不会获得社会较高的归于汤概念的认可,且室内温泉逐步彰显温泉池材料及室内外装修那种买椟还珠的氛围,关注温泉水本身及做形热水的意识被压抑了,此时汤概念被弱化,新建设往往被称作温泉洗浴大厅、温泉游泳池、温泉pool等,虽提示了热水的来源,但强调的是形与材,却略去了成汤那个文化的过程环节,汤概念在新温泉设施中找不到位置。
 
  (五)重拾与发展汤文化:原汤、循环汤、汤屋、汤院
 
  大众旅游首先造成了温泉资源的泛化,随处都可以通过打深井来获得温泉。其次,大众旅游也让温泉资源出现了危机,因为在好的市场区位上未必就存在着足够的温泉资源。如今在温泉旅游大发展的时期里,社会自然会疑问:这些都是真温泉吗?真温泉的判断标准无非有两种,一是水是不是100%的温泉水,二是这些温泉的发生情景是不是与历史上一样。前者自然会引导社会检查与确认此水是不是真的是,有没有掺假(比如循环汤),后者则会让我们检讨历史温泉地都曾有过哪些关于汤的文化。
 
  另一方面,随着温泉旅游的频繁化,市场也开始追求温泉文化,除了重拾原生汤文化外,另一个途径则是发展汤文化。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汤是指源自温泉的做形热水,原本的汤文化基本是关于温泉利用方式的内容,这种以实用价值观为基础的汤文化已经十分丰富了,这也让再创新变得十分困难。实际上,既有汤文化中尚有场所[10]成分——汤是村民“东家长、西家短”的交流场所,由于这个功能当初不实用因而没有得到重视,正是当初的不重视让如今发展汤文化找到了突破口。
 
  457实践中出现的汤屋、汤院概念正是在汤的场所性方向上找到的新文化。汤屋是指温泉地向洗浴者提供的有温泉水的one-room设施,其功能在于温泉洗浴和休息、放松,这不同于我们以往的温泉水入房间的温泉住宿。汤院在历史上是指有洗浴功能的寺院,如今却是指面向旅游者带有温泉洗浴功能的院落。
 
  五、汤文化脉络的旅游意义
 
  (一)遗产意识
 
  总的来说,关于温泉的汤文化是比较古老的存在,研究汤文化有助于提升温泉旅游范畴中的遗产意识。温泉旅游是比较奢华的异生活类旅游体验,为保证健康、积极的发展方向,旅游体验应该被规制所跟进,体验与规制或许应该成为一组耦合概念,那种规制不应该与生活世界刚性限制同质,氛围规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遗产意识是氛围规制的一种体现。
 
  (二)历史温泉地汤文化显像
 
  历史温泉地原本存在着丰富的汤文化,由于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市场很崇尚现代化的建设,原本的汤文化被湮没在新建之中。随着经济增长累计时间达到代跨度(20-30年),对文化的需求开始猛增,此时让历史温泉地既有的汤文化显像,是一条很有效率的开发路径。
 
  (三)新兴温泉地汤文化主题建设
 
  新兴温泉原本不存在汤文化,移植外域的汤文化又可能被认为是拼盘、“四不像”,好在西方国家已经研发了主题公园概念,这为新兴温泉地移植文化提供了理直气壮的理论基础,因为时下是一个“发展等不得”的社会,丰富的汤文化为新兴温泉地形成并做大文化提供了素材。
 
  挖掘原本的汤文化是重要的,发展汤文化也因容易不为人们认识到而更有意义,本真性只是旅游体验的一个解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解,只是本真性以外的旅游体验解很难找到且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语言认同),人们才不做疑问地将本真性与旅游体验在潜意识里画上了等号,其实旅游过程效果(行动认同)才是体验的真正代名词。
 
  六、结论
 
  当今社会已经部分地遗失了关于温泉的汤文化,今后温泉旅游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凝视并重拾汤文化。
 
  通过本文研究,笔者认为温泉汤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自成脉络和可进一步发展,是值得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加大挖掘和保护力度,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载体及价值内容也会消失。